當孩子表現出不尊重你,甚至對你置若罔聞的時候,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憤怒和說教。我們想立刻讓他們明白錯錯對對,改正錯誤,感受到我們的傷心和失望。然而,經驗告訴我們,憤怒和道理往往只會激化矛盾,讓孩子更加抗拒,甚至產生更強烈的逆反心理。此時,最好的做法不是爭吵和指責,而是採取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:暫時退場,給予彼此空間和時間。
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,但實行起來需要極大的克制力和智慧。具體來說,可以這樣做:
第一步:保持冷靜,深呼吸。 當孩子的情緒激動或行為出格時,父母的情緒更容易受到牽連。深呼吸能幫助你平復情緒,避免做出衝動的反應。提醒自己,孩子可能正經歷著成長的陣痛,或者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。
第二步:不與孩子爭辯,不解釋,不講道理。 道理說了千遍,孩子聽不進去的原因有很多,可能是他們當時的情緒狀態不允許,也可能是他們還沒有準備好接受。繼續講道理只會讓他們感到厭煩和反感,反而會關閉溝通的管道。
第三步:明確表達你的感受,並設定界限。 用簡潔明瞭的語言告訴孩子:「當你這樣跟我說話,我感到很難過/受傷。我需要一點時間冷靜一下,我們晚點再談。」 強調你的感受,而不是指責他們的行為。例如,不要說「你太不尊重我了!」 而是說「當你提高聲音對我吼叫時,我感到很難過。」
第四步:暫時退場,給予彼此空間。 離開現場,讓孩子冷靜下來,也給自己一些時間。不要立刻去找孩子理論,也不要一直追問。 你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,或者去做一些需要專注的事情,讓自己放鬆一下。
第五步:等待合適的時機,再開啟溝通。 等到孩子情緒平靜下來,或者你心情平復了之後,再嘗試和孩子溝通。 這時候,你可以用溫和的語氣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,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。
為什麼這種方式有效?
當然,這種方式不是萬能的。它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,也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個性進行調整。但它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,讓我們從對抗和指責轉向理解和尊重,從而建立更和諧的親子關係。記住,真正的尊重不是要求,而是引導和影響。